December 18, 2013

令我著迷的事物 – Film Noir

城市背景、黑夜、低光源照明、陰影、尤其是經由百葉窗貨色緩慢的電扇投射所造成的陰影、下雨、私家偵探、具有致命吸引力的(美麗又危險)女主角、煙霧瀰漫、攝影機的位置較低、男主角的獨白等皆是古典黑色電影的特徵,這些手法產生一種虛無、悲觀、與頹廢的氣氛。 - 中文維基百科。

一張圖就概括了整個 Film Noir 的風格。 (圖為 Dead on Arrival 劇照)


我覺得維基百科的描述已經很好的將“黑色電影”的特徵作出一個概括。黑色電影雖然名字裡有“電影”二字,但並不能說是一種獨立的電影類別,反而更接近一種拍攝和敘事手法。

早期的黑色電影受到三十年代流行的所謂“低俗雜誌(Pulp Magazine)”以及“硬派偵探小說(Hard-boiled Fiction)”很大的影響。風衣、紳士帽,偶爾還要加上手套和墨鏡(或者Domino 面具)的主角,以及穿著宴會晚禮服散發著危險氣息的女主角,便成為了黑色電影的標誌。三十年代的美國也經歷了大蕭條時期,經濟活動停頓和失業率暴增讓人覺得生無可望,也讓黑色電影充滿了灰暗壓抑的氛圍。這種被壓迫的氛圍間接的影響了後來的“塞博朋克(Cyberpunk)”以及從塞博朋克衍生出來的其他朋克類作品(比如蒸汽朋克)。這些作品的服飾和拍攝風格都已經和黑色電影有了很大的差別,但一些中心的要素——比如那種灰暗風格,仍然和黑色電影類似。

罪惡都市(Sin City)是在新黑色電影(Neo-noir)裡面比較為人所知的。

隨著時代變遷,後來的黑色電影開始融合許多的現代元素或者其他風格作品的要素,“黑色電影”也不再只局限於電影,而漸漸參透到小說與漫畫等其他媒體中去了。除了犯罪小說和偵探小說,以及黑幫電影這些常見元素外,後來的黑色電影作品也加入了神秘的魔法或人狼這種超自然元素。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和“克蘇魯神話(Cthulhu Mythos)”的融合。克蘇魯神話一開始也是連載於低俗雜誌中的,因此對於經常從低俗雜誌取材的黑色電影作品而言,融合進克蘇魯神話的元素完全就是水到渠成。

八十年代讓周潤發一舉成名的《上海灘》的劇照。以這個時代為背景再改良一下劇情和拍攝手法,說不定也能做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黑色電影呢。

另一方面,黑色電影所描繪的那個時代和中國的民國時期相符。在那個時代背景的中國可說是具備了一切營造黑色電影氛圍的條件:大都市(上海)、黑夜、風衣手套紳士帽(看過背景設定在民國時期的作品就會知道,服裝恰好就是這款)、盒子炮、以及美麗又危險的女主角(禮服可用旗袍代替)。遺憾的是,如今的民國背景作品大多不是愛情故事就是黑幫無間道,再不然就和抗日有關。真正黑色電影風格的民國作品卻屈指可數。


(注:一些民國時期的黑白影視作品,比如阮玲玉的經典,都可以找些許類似黑色電影的要素。但由於真正的黑色電影要到四十年代才出現,因此我就不將這些經典歸類為黑色電影了。本來黑色電影就不是那麼容易分類清楚的。)

(注二:當代中國電影《蘇州河》據說是以黑色電影風格拍攝,還被中國禁播了。這部電影我沒看過,所以不好評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 SPAM, NO JU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