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31, 2011

第十一届花踪新秀小说首奖《小张》读后感

(说在前面的话)其实文学小说一向不是我的type。像我这种粗俗的乡巴佬,文学小说的门槛有点太高了。不过想着 “凡事总要有第一次,这次就不自量力的试试看吧。” 就不要脸的向作者绮琳讨来看了。

《小张》是一篇大约三千字的短篇小说。以花踪参赛作品来说,(应该)不算长。小说是以Day in the life的方式来写,记载着平凡的人物平凡的家庭,度过了平凡的一天。虽然小说的时间线很短(整篇小说大概只有打完两句Facebook Status那么长的时间),但在这短短的一瞬间却也包含了小张从小到大的生活经验:父亲母亲左邻右舍,上学工作黑道巴冷刀。

绮琳的文章总有一种淡淡的市井味,像是看破红尘的人在描写那纷纷囔囔的世俗一般。每次读她的作品,脑海中总会映起坐在阴暗的旧房间内,望向透窗而来的日光般的景象。

小小文章中,却包含着大千世界。

《小张》从主角小张的童年写起,渐渐写起了他母亲和父亲,然后写起了左邻右舍、道士纸符,再然后,就是工作与社会,以及从收音机所听见的,虽然没有亲历却是确实存在的世界。小说篇幅虽短,但所描绘的世界却是庞大的。小说虽名为《小张》,主角却不是小张,而是市井小民的日常。华人文化的气息,虽不能以文字表达,却能在行间字里冉冉渗透出来,只要是华人读者就一定能感受到。

(用我一贯写的小说分析方式来说: 许多小说都有这样的通病,就是小说世界的大小就只限于角色能立即看见并且能抵达的地点而已,主角看不见的地方就什么东西都不存在。《小张》虽然简短但却没有这种World Limited to the Plot的问题。)


附注:
(一直很想写但又不知道该插在上文中什么地方,只好以附注的方式来叙说了)
小说中有一段小张边抽着烟边讽刺政府说一套做一套的反抽烟政策的情节。在批评别人hypocrite的同时自己也是个hypocrite,这短短一个段落却能把irony写得令我拍案叫绝。


相关阅读:
《小张》 全文

August 29, 2011

最寂寞的,是送别的人

我也来做个题记 —— 一张很旧的图,一个一直没有遗忘的承诺。

写这一篇博文的日子是2009年11月21日,晚上十一时三十八分,博文的原名叫《搭电车是寂寞的》。但我只把图片上传了,什么文字都没有留下。

这阵子总是“啊啊,随便写几篇博文把八月的份交代完毕吧~” 的充斥着慵懒的思想,不然就整天想着一些“该让部落格换换音乐和版面了~”之类不会去实行的事情。

然后在打开Blogger后又开始莫名奇妙的感概起来。

糟糕,离题了。

上个星期六是第十一届《花踪》文学奖的颁奖典礼,星期日在《星洲广场》上找到了姵伊、晋杨的得奖佳作(绮琳——火帮帮主的作品篇幅较长暂没刊登,所以我不要脸的直接向本人讨了),今早则看见了得奖者的大头照和简短的得奖感言。

大家都说能得奖很意外。

其实参加比赛就是以得奖为最终目标,何意外之有呢,应当高兴庆贺才是。但是华人素有谦逊之美德,面对记者单刀直入的访问,不知如何面对之时便将欣喜掩饰于意外底下,以保不失体面。

糟糕,又离题了,接下来才是正文哦。

我不过是个永远的旁观者,不过是追随着英雄的吟游诗人。我受光芒所吸引,尾随着光芒,却不能自己发亮。

我却何等荣幸,能见证旅者的启航;能仰望幼鸟的展翅。

晋杨姵伊绮琳,祝贺你们获奖——恭喜你们啦。
子扬,抗战仍未结束,同志有待努力——瘦子也是有瘦子的尊严的!

(敲键至此,惊觉自己已介入太深,连文风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了。如此失态,实乃罕见,为免贻笑大方惹人嫌,还是少写两句吧。)

无题

假期以来一直都在教会帮助少年人排练戏剧。虽然说是帮忙,但实际上我什么忙都不必帮——少年人们光靠自己就可以处理得很好。

戏剧题材并不新颖,演技也很拙劣。少年人们犯下的各种小错误和我在少年时期排练戏剧时的错误一模一样。

“三个人一起出场时不要走在一排!” “不要背对着观众!” “你遮住他了!” “语气!语气!要投入!”

戏剧导演气急败坏的对着演员们吼的样子让我不禁发出会心一笑,当年我也曾这样对着戏剧演员吼吶。实际上演员们也是活生生的人(而且还都是没有演剧经验的生手),哪有可能每个细节都表现得和导演想象中一样呢。

有时候导演也会过于注重细节而忽略了整体表现。虽然我现在能够做到旁观者清了,但当年我也是这样子一头钻进牛角尖里面出不来呢。

但谁又能说少年人们演得不好呢?那些在我加入指导之前就已经进行了多次训练的少年人们。能够纯熟又不胆怯的在台上表演,能够尽力并且将最好的献上,就已经足够了。

创意和技巧都可以训练出来,然而少年人的活力和冲劲,却是珍贵之宝。


August 26, 2011

十年如一日

作为一个X世代的年轻人,像我这种十年都去同一间理发店剪同一个发型的人大概非常少见。虽然“土气”或者“不修边幅”之类的评价也曾令我苦恼过,但长久以来的习惯我想也不是一时半刻就能改变的。

当然,说懒惰还真是挺懒惰的。我在思想上总是寻求流浪、寻求刺激、寻求改变;但在生活上却总是倾向安定与不变。总是光顾去惯了的店;总是叫Order惯了的饮料;总是吃那几种吃惯了的口味。(然后吃腻了又抱怨选择太少)

然而除了上述理由外,还有一个原因令我每次都回去找同一位理发师——剃刀。每次理完发后,理发师总会拿起剃刀在我的两鬓和后颈将发根慢慢的刮下来。那种稍微刺痛、稍微麻酥的,带点危险的感觉,对我而言是得来不易的享受。

五块钱一次的高级享受。